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。
文章于 2021年5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被微信屏蔽
1. 初识毛子 北京四中67届高中生吴景瑞(绰号“毛子”)的生与死,至今被大家念念不忘,作为一个世纪大案存在于一代人的心中。 我第一次见到吴景瑞,是在从成都去峨嵋县的火车上。 时间是1967年4月,《中学文革报》被中央文革点名,遇罗克写的“出身论”被定为大毒草。牟志京的同班同学办的另一份报纸《只把春来报》也受到警告停刊了。说他们对我们小骂大帮忙。他们给牟志京四张去峨眉山的火车票。
红卫兵小报《只把春来报》 遇罗文问我去不去,我说去。但要是告诉家里人,肯定去不成。我就不辞而别,跟着罗文,牟志京,王建复登上了去成都的火车。 在去成都的路上,我一直和罗文坐在一起。连和牟志京,王建复都没说话。到成都转车去峨嵋县,那火车与一般的不同,坐位在四周。没有门。一个高高个子的男孩站在门口,穿着白色的衬衫,蓝色的裤子,貌不惊人,我担心他掉下去。他用右手捋起左手的袖子,露出一块手表,对我说:“再有十三分钟就到了!”他就是吴景瑞。 第二次见到吴景瑞,是在即将爬到峨眉山顶峰金顶的途中。 我孤零零的一个人背着行装吃力地向上攀登。罗文早已不知去向,其他的人更别提了,十几个同行者只有我一个女孩,除了罗文,我和谁都不熟。 参天的古木,寂寥空旷。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”。我只是感到孤单,却不知害怕。后来听说山里是有土匪的,也有野兽的出没。突然,我看见一个人影在不远处晃动,定睛一看,是吴景瑞。在这莫测的深山老林里,我像看到了大救星:“毛子!”我大叫,向他奔去。正是“古路无行客,寒山独见君”啊! 毛子手里端着四方成像的相机,单腿跪在地上,在为一棵大树拍照,树枝的外皮被刮掉,裸露的树干上刻着“四中”两个大字。原来他一直在暗中尾随着我,保护着我,在树上刻字等着我。 毛子平静地看着我,把我身上的行囊背负到他已经很负重的肩上,“走吧!”他说。他问我饿不饿?我说饿了。他说前面有一座庙,看看能不能找点儿吃的。 跨过一条窄窄的石上流的清泉,来到一座灰砖围墙的小庙。我跟着毛子走进庙门,看见一个穿着灰色僧服的人低头坐在小凳子上,手里摆弄着一根小棍,听到声响,头都不带抬的。我只能看见光秃秃的头顶,无法判断是和尚还是尼姑。毛子客气地跟他(她?)问话,他(她?)置之不理。
毛子无法,带着我走出庙门,没出几步,看着我失望的样子,他像变戏法从裤子口袋里拿出一根黄灿灿的胡萝卜。“你哪儿来的?” “地里拔的。”他削干净皮,递到我手上,我连让都没让,几口就吃光了。 金顶终于在望,杨百鹏何大明坐在亭子里吃东西,看着自下而上的我们,毛子几个箭步冲上去,转身给我拿来一大包白色的又香又甜又脆的花生粘,只听见杨百鹏在后面高喊:“兄弟,手下留情嘿!” 我找到遇罗文,我们在金顶老和尚开的旅店吃的斋饭,有蚕豆和豆腐干。租了每人一个用竹子做成的床过夜,第二天早上四点钟起来观看日出。 我和罗文站在白色大理石雕栏边,观看脚下的蓝白相间的云海,仿佛置身天宫。我扭头看见几米外的毛子,他披着一件租来的蓝色棉大衣,他看着我,犹豫要不要过来,我微笑着向他打招呼,他走到我身边,我们三人一起等待日出。 太阳先像个腌得发红的大鸭蛋黄,很快变成金色一跳一跳地升起来。“佛光!”有人惊喜地大叫,佛光像一面镜子,你向他招手,里面就有人冲你招手,佛光并不是总出现的,传说只有有福气的人才能看到。
遇罗克全家照,1963年
2. 毛子牟志京的越南之行 我们从峨眉山回到成都,住在省委大院里,没有看门人。我们走进一间明亮的开着门的平房,靠墙有一个半人高的铁的绿色保险箱。有个穿灰色制服的干部尾随我们进来,问我们是哪儿的?我们说是北京来的想住在这儿,他用钥匙打开保险箱,拎出来一大捆已用绳子绑扎好的文件。临走时关照我们出门把门关好。 刚落脚,毛子进来找牟志京,当着我和罗文的面邀请他一块儿去越南。牟志京坐在椅子上茫然地抬头看一脸严肃低头等他回答的毛子。我不加思索地说:“我也去。”毛子看我一眼,给我一个坚定的否决:“你是女的,去干嘛?你甭去。”牟志京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应对。“你给我一天的时间让我想想。” 第二天,牟志京跟随毛子踏上去越南的征途。我和遇罗文则回到北京。 没过多久,我在遇罗文家看见牟志京,我感到很意外:“回来啦!毛子呢?” “我们一起回来了!” 牟志京说他俩乘火车到达最后一站广西凭祥,就必须靠步行偷越国境了。他们选中的路线只能是翻越十万大山。 牟志京说:“翻山时,蚊子像苍蝇一样大。我们把袖口裤口都扎起来,那也没有用,照样叮。蚊子在他们的头上脸上乱扎乱吸,包上罗着包。毛子带着巧克力和水壶。我们仅有巧克力充饥。我当时真是极度后悔,叫苦连天。毛子居然一声不吭,只管埋头探路向前。” “我们终于翻过了十万大山,过了友谊关,走到公路上,向行人打听河内的方向。人们笑着给我们指路,显然对我们这样的越境者司空见惯。走了一段路,就被巡逻兵抓起来,送进一个兵营。我对军官说我们要去河内,军官说我们送你们去。” “在兵营里,毛子和人下棋,赢了所有的参赛者。我觉得不对头,向毛子提议逃跑,毛子特别累,说睡觉睡觉。越南士兵用咬不动的牛肉款待我们。第二天,我们被转送到收容营,发给我们米饭菜团,菜团黑乎乎的,真是难以下咽。在一个越南中校和一个会说中国话的英俊的少尉的指挥下,把我们一大帮类似的人装进军用卡车,每个人还发些钱和车票。同时发给我们一张传单,上面写着,英雄的红卫兵小将,感谢你们抗美援越的热忱!并向你们的革命精神致敬!不过政治上的事情要由国家来解决,希望你们回国干革命!“ 牟志京接着说:“卡车上除了我和毛子穿蓝制服,其他人穿的都是黄军装,相同的是大家都在抓挠蚊虫叮咬的红肿,血淋淋的腿,血淋淋的胳膊,血淋淋的手。卡车开进睦南关,即友谊关,两边人员交换一下意见,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不由分说每人打一针,怕我们带传染病回来。就这样把我们遣送回来了。” 我饶有兴趣听完牟志京的叙述。 “毛子现在在哪儿?”我问。 “我们到北京一下火车,毛子直接奔向四中,我问他是不想家,还是真的对四中那么热爱。他没回答。我们回来三天了。他现在有可能在家。” 遇罗文听完牟志京的叙述,不满地说:“我真不明白,你们要革命为什么要往越南跑?中国有这么多问题需要解决,还往别人的国家跑!” 牟志京不甘示弱反驳:“实质性的问题是你有权力有能力解决吗?” 遇罗文不再作声。
红卫兵小报《中学文革报》
3. 又见到毛子 见到牟志京的第二天,毛子到我家来找,我高兴极了,以至于我没想到要问他是如何知道我家地址的。峨眉山他的仗义,他对我无私的照顾,他的吃苦耐劳,给我极好的印象,他像一个兄长,而我,从小就期盼自己有个哥哥。我五岁在南京的时候,有个十几岁的表哥带我去玄武湖玩,他把我抱上一个石台,眺望湖水,我觉得有个哥哥太骄傲了!毛子让我又体会了这种感觉。 “欢迎抗美援越的英雄归来!”我开玩笑地向他致辞。他笑而不答。 爸爸的身影出现在窗外,他拉开我的房门,不太客气地问:“这是谁?” 自从我不辞而别游历峨眉山回来,爸爸对我加紧了看管。 “他叫吴景瑞,四中的,去峨眉山他一路很照顾我的。” 毛子很识相地微笑着:“伯父。”并冲我爸爸点点头,爸爸在心里衡量了一下,觉得毛子对我构不成威胁。就放心地离开。 “我们明天有一个行动。”毛子神秘地说。 “什么行动?”我好奇。 “我还想办报纸,但纸张控制的很严,买不到了,我们去请点儿。” “怎么个请法儿,会有危险吗?” “没有。” “我要走了。” “这么着急?不再坐会儿?” “我还要去看六婆,她从小把我带大的。” “是住在六条口里吗?” “是,你认识?” “她是我初中同学易小庸家的保姆,易小庸爸爸在美国,她跟姑姑住。” 没想到和毛子还有这么层关系,我和小庸来往密切,从未间断联系。她家的大四合院里还住着我幼儿园的杜老师。杜老师最不喜欢人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。后来是小庸告诉我,毛子的爸爸在旧社会是邮电局局长,六婆原是毛子家的保姆。后来才到小庸家来做,毛子家把六婆当亲人,经常来看望六婆。小庸还告诉我,毛子有个唱京戏的哥哥。 与毛子分手的时候,我说:“我明天去你家看看你还在不在。”毛子说行。 毛子走后,爸爸说他獐头鼠目。我不想和他争论。心想:“毛子虽然不是英俊少年,但也高高的个子,五官端正,尤其是他的眼光,温存善良,心像金子一样,对我那么好。他就是长得像法国作家雨果笔下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,我都不会在乎,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哥哥。” 我一夜不曾合眼,第二天一早,我匆匆忙忙收拾了一下自己就出发了。 易小庸告诉我毛子家原来住在一棟小洋楼里。我去的毛子家是北京邮电学院宿舍。从我东城的家到海淀区要倒三次车,要用一个多小时,毛子家在四楼的一个单元。没有电梯,我爬上去,站在门外,听见里面一片叽叽喳喳,异常热闹。 我敲敲门。“谁?”是毛子的声音,我不由一阵欣喜。门开了,我看着完好无缺的毛子,放下一颗悬挂的心。“进来,进来。”毛子摆出一副吊儿郎当,满不在乎的样子,“我们正在摆老玉米宴呢!” 屋子里乱七八糟,五六个男孩坐着,靠着,每个人手里拿着根金黄色的老玉米啃着。他们冲我略微点点头算是打招呼。“这都是我们编辑部的。”毛子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一根香喷喷的老玉米。我接过来,放在桌子上,没有勇气像他们似的大啃特啃。我坐在一旁,翻看一本过期的《人民画报》,静静地听他们的谈话。
红卫兵小报《只把春来报》 那天是《只把春来报》编辑们一次重要的集会,有毛子、张育海,个子不高的沈大伟,胖胖的何大明精神一度失常,1990年代殁于车祸。皮肤白白嫩嫩的杨百鹏后来成为数学系教授,皮肤黑黑的李宝臣 上了北大历史系,成为清史专家。 他们夜里蹬着三轮板车“请纸”失败,回家的路上,去老玉米地顺手牵羊掰了几十根老玉米。 毛子问他的朋友们:“红八月时,你们哥儿几个怎么没发啊?” “吓都吓死了!还发呢?”杨百鹏说,他爸爸是教授。 “你问别人,你呢?”张育海说。他的个子最高,满脸红色的痤疮,说话脸上肌肉随之牵动,有人说他像法国大作家雨果笔下的笑面人。 “我去兰州了。”毛子漫不经心地回答。 “他比红卫兵串联还早,文革一开始,他就去兰州了。”有人证明道。 我看他们的聚会一时半会儿不会结束,想和毛子单独呆会儿的机会是不会有了。我起身告辞,毛子也不挽留,让我和他到厨房去,我看见一个短头发衣着朴素的女孩在干活儿,“这是我姐。”我亲亲热热叫了一声:“姐!”她四方小脸,皮肤细白,单眼皮,不大不小的眼睛,像个规矩老实的日本女孩。她善意地冲我点点头,继续忙她的事情。
“他们都是才子。”毛子称颂他的朋友。
这不用说我也知道,能考上四中智商应该都不差。更何况我阅读每期的《只把春来报》,领略过这些才子们敏捷的思路和犀利的文笔。例如他们在《论出身》一文里说有些人一听重在表现,就“好像吃了多大亏似的!“引人发笑。 张育海刚才一边聊天一边还在改文章,一副心犹不甘骨哽在喉的样子。 毛子开始剥老玉米,剥了一堆,从我肩膀上拿下书包,往里面装。“几根就够了,不用那么多。”我不忍心拂了他的好意。 我走下楼,回头看毛子还在目送我,我拐弯听到他的关门声。
红卫兵小报《中学文革报》
4. 毛子和我告别 一天,毛子披着件军用雨衣来我家,站在院子里,爸爸看见他,没吭声,默认了我们的来往。
“你眼睛怎么了?”我发现他看我眼光有些异样。
“中了颗气枪子弹。”他满不在乎地回答。 我吃惊地问:“发生什么事了?”我端详他的脸,右眼瞳孔比左眼大些,眼睛下方有个小红点。 毛子说:“西单商场发生武斗,我跑去支援跟我不错的一派,被打的。当时流了不少血。” 爸爸在旁边听见,也过来看看他的眼睛。问:“他们给你什么补偿吗?” “没有,把我扶下来,就吃了点蛋糕。”毛子说。 爸爸一个劲儿地摇头。 “我的右眼瞳孔放大,视力1.0,这辈子就这样了!”毛子看着我的眼睛说,语气中流露出些许遗憾。 没过几天,毛子穿着身蓝制服来我家。 毛子对我说:“明天我要走了,去东北,咱们出去走走。” 东北当时武斗火热,罗克、罗文、牟志京和一些《中学文革报》的小伙伴已经去了东北,因为越乱的地方火车票越容易弄到。 我和毛子并肩走在东四北大街的路上。 “你跟六婆说了吗?”我问。 “说了。”他平静地回答。我并非不想阻止他,只是明白我说了也是徒劳无益,他不会听,只会让他难过。跟他认识短短的几个月,总是在告别。这是我第二次和他单独行走,第一次是在那空旷的峨眉山通往金顶的路上。 来到东西十字路口,拐角是一家小食品店。他跟我说进去看看。小卖部的食品琳琅满目,我打开蓝色的塑料小钱包,买了一块钱的奶油糖果,递给他。 毛子有个习惯,兜里总揣着零食,每次见我时,都掏出两块糖递给我,像个兄长哄不听话的妹妹。我五岁时经历的有个哥哥关照的自豪骄傲幸福感,就又油然而生。 他买了四瓶酸奶。
5. 结语 1967年7月,毛子去了武斗激烈的东北,从此下落不明。
在中央文革小组戚本禹宣布《出身论》是大毒草前,毛子他们是很有作为,并准备大展鸿图的。毛子亲口告诉我,他最早就参加了牟志京的《中学文革报》。牟志京也向我证实这一点,同时参加的还有四中一位叫毛宪文的老师。最早在四中有个《中学文革报》的联络站。毛子对我说:“后来越琢磨越不是味儿。就退出了。”毛老师也差不多同时退出了。 毛子和同班同学张育海等几个人就另立炉灶,办起了《只把春来报》。
张育海是1963年从八中考入四中,因肺结核休过一年学,1965年回校插入毛子所在的高二(2)班,应该比毛子他们大一岁。张育海数学英语免修。 张育海的父亲曾留学英国,解放前因车祸身亡。母亲在某大学管图书。母亲的三叔是著名民主党派人士许德珩先生,张育海和三个哥哥称其姥爷。三个哥哥在姥爷的看顾下,学有所成,其中两个还是共产党员。
后来,我和张育海在毛子失踪一个月后有过一次近距离的交际,时间是1967年10月。我和张育海在东四北大街钱量胡同东口附近碰见,他推着辆自行车若无其事地走在便道上。我们俩就站在便道上聊,主要聊毛子,他说:“毛子对你很推崇。”我很想多知道毛子背后都说过些什么,就随他去了他家。他就住在钱量胡同一个大黑门的四合院里,他住在一进门右手边一个窄长的屋子里。他一边跟我聊天一边在煤气炉上下挂面,挂面下好了,他就盛在一个有些剩酱的罐子里搅拌搅拌,当着我的面还有些不好意思开吃。 那天,我还见到了育海的妈妈,身材苗条,容貌秀丽,烫着过耳的头发,亲切,活泼,平易近人,我们相谈甚欢,他们母子之间谈话语气像朋友。 张育海去缅甸的原因,一说是因为四中要抓反革命,他不愿被抓,所以出走。他很快战死在一次战役中。 追随育海后尘的是沈大伟,也牺牲在缅甸。我见过他一两面,在去峨眉山和毛子家,从未听他说过一句话。他个子不高,微胖。沈大伟还有个弟弟沈大志。据说他妈妈先偏疼大伟,后来偏疼大志。原因是大志功课好,可文革发生后,大伟没了前途。我听了心中质疑:“妈妈的爱会是这样吗?” 《只把春来报》另一主笔李宝臣,后来成为我全家半个多世纪的好友。我妈妈对宝臣的评价是:“以不变应万变。” 宝臣出身满清汉军旗,懂礼,规矩大。总是心平气和,不失儒雅。谈到被抄家时也没有多少激愤,只是说:“不好好抄,整箱整箱的瓷器往下砸。” 1977年恢复高考,他考入北大历史系,成为清史专家。听二弟陶江说,拍清宫剧都要找他当顾问。 我在他的婚礼上遇见杨百鹏,百鹏说:“咱们有二十年没见了吧?”我说:“没有,十几年吧!” 回想和宝臣的谈话,从未听他谈过毛子、育海等人,他们是我们一生一世的思念,是我们共同的痛。
延伸阅读
陶洛诵:丽丽和她的男朋友 陶洛诵:还有比这更坏的吗? 陶洛涌:青春绽放在师大女附中 陶洛诵: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 难忘张镭,我们这一代人的沧桑史 陶洛诵:天涯海角各自一方的同学们 高岗之女高滨滨,我的第三个同桌 陶洛诵:可爱的女十二中 陶洛诵:史家胡同小学忆旧 陶洛诵:儿时的京城记忆 陶洛诵:人 · 岁月 · 生活 陶洛诵:我和遇罗克的一家 美女如云,却总被雨打风吹飘零去 陶洛诵:在北京的外国人 一次回眸,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、少达审读
其他
十年丨陶洛诵:那些少年,他们已经被风吹走,散落在天涯
作者简历
作者肖像(徐唯辛画)
油画 250cm x200cm
陶洛诵,1947年出生,初中就读北京女12中(原贝满女中),高中就读师大女附中。文革中坐过几年牢,在河北白洋淀当过知青。现为澳洲知名华裔女作家,著有自传体小说《留在世界的尽头》《生之舞》等。定居悉尼。
原题
吴景瑞(毛子)
失踪之谜
作者:陶洛诵
红卫兵小报《只把春来报》
张育海
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
表扬小号
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
陶洛诵专页
一个转身,光阴就成了故事